刊名:建筑热能通风空调
曾用名:通风除尘
主办:中国建筑学会
ISSN:1003-0344
CN:42-1439/TV
语言:中文
周期:月刊
期刊分类:建筑科学与工程
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,2009年3月,北京建筑又迎来一次“选美”。这一次市民通过网络、报纸投票共计971万余张。当年9月,国家体育场(鸟巢)、北京南站等“北京当代十大建筑”出炉。
新时代,北京城市新的发展风貌也在地标建筑中深刻体现。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机勃发,北京大兴国际机场“凤凰展翅”,老首钢工业园“涅槃重生”,“冰丝带”等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建筑惊艳世界……首都北京正打开更广阔的城市空间。
1988年4月3日,《北京日报》第2版发布“十大建筑”评选启事。
曾在北京日报工商部当记者的黄华昌这样回忆42年前的报道:
2001年5月16日《北京日报》第9版,上世纪90年代十大建筑评出。
回到报社,我把了解到的情况向部门领导和立行(时任北京日报副总编辑王立行)同志作了汇报。立行同志听完汇报,沉思了片刻,果断地说‘要抓紧组织报道,还要配发评论。'工商部城建片的负责人王增翔和我赶忙抓紧落实。
上世纪80年代,北京部分公园和古建筑物被占用,实地采访后,北京日报记者编发了读者来信《园中之园“静心斋”不应占为办公室》,并且配写短评《应迅速退还占用的公园绿地、房屋》,刊发在1980年6月10日的《北京日报》头版。
一篇报道推动静心斋腾退
1959年9月25日,《北京日报》1版报道,人民大会堂以空前高速度建成,为北京乃至全国人民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宏伟画卷。而仅用了10个月,总面积达67.3万平方米的十大工程全部完工,为国庆献礼。
这组报道发表后,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视,指示要带头贯彻落实中央对首都建设方针的指示,顾全大局,克服困难,用实际行动支持首都的园林建设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,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国务院参事室克服困难,腾出了全部办公用房。1981年11月29日静心斋交还北海公园。1982年5月,静心斋首次向市民开放。
1998年的中关村双螺旋雕塑
我们根据北海公园和天坛公园的同志反映的材料,编写了两篇读者来信,并且配写了短评,这组稿件于1980年6月10日在《北京日报》头版的显著位置发表。”
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,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金名片。北京一直在努力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、保护和利用的关系,强化“首都风范、古都风韵、时代风貌”的城市特色,加强对世界遗产和老城的整体保护。
《北京日报》一路记录中关村的成长——1988年,国务院在“中关村电子一条街”的基础上,批复建立了“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”;1999年,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包括一区五园的“中关村科技园区”;2009年,国务院第一个批复建立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;2011年2月,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(2011—2020年)》……
“1980年,我先后到北京市园林局和几个大的公园采访。市园林局的同志介绍:据他们统计,十年浩劫中,被侵占的公园、绿地面积共有470多公顷,相当于21个中山公园。我到天坛公园,了解到该园内有十几个驻园单位在办公,被占用的古建筑面积和绿地达1400多亩,整个公园的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一。北海公园的马主任向我介绍,北海北岸的著名古建筑静心斋、澄观堂、天王殿、先蚕坛等均被占为办公室,不对游人开放。公园宣传科的李景生同志同我一道进园中实地了解。
秋日的午后,北海公园静心斋格外舒适惬意。园中虽面积不大,但是殿堂华美,亭榭精巧,怪石争奇,移步异景。这个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二年的小花园被称为北京城最美的园中园。殊不知,它也曾有过一段曲折的过往。
流程编辑 刘伟利
首都的发展日新月异。70多年来,一座座地标性建筑在北京拔地而起,由北京日报社发起的“十大建筑”评选,见证了不同时代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;中关村,由一个京西北籍籍无名的“小村”一跃成为全国的创新高地,《北京日报》最早赋予其“中国式硅谷”的称号;北海公园静心斋,“北京城最美的园中园”,在《北京日报》的呼吁下得以腾退还园于民……翻阅老报纸,北京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,《北京日报》默默记录和推动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座城市里完美融合、交相辉映。
文章来源:《建筑热能通风空调》 网址: http://www.jzrntfkt.cn/zonghexinwen/2022/0927/833.html
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投稿 |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编辑部|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版面费 |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论文发表 |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建筑热能通风空调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