刊名:建筑热能通风空调
曾用名:通风除尘
主办:中国建筑学会
ISSN:1003-0344
CN:42-1439/TV
语言:中文
周期:月刊
期刊分类:建筑科学与工程
如今,蓝天下的中关村广场,“生命”雕塑分外耀眼。 王海欣摄
1984年9月11日,《北京日报》1版,首次提出中关村是中国的硅谷
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工体,是北京首批“十大建筑”之一,也是展示中国体育的大舞台。今年年底,改造复建的新工体将重回大众视线,成为北京市民健身娱乐的“后花园”。
编辑 实习编辑 高悦
发起北京“十大建筑”评选
这十座工程中,有8个出自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(现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)。为了把十大工程设计得更好,各省市著名建筑专家受邀来京参与方案设计。由于任务紧迫,只能边设计、边施工、边备料,设计院60人的设计队伍,下到大会堂工地现场指导,同时以大会堂工程为重点,汲取经验,指导其他7个工程的设计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,自此,中关村从一片争议走向一片赞扬,迅速发展。到1987年年底,中关村地区有各类科技企业148家,被称为“电子一条街”。这个曾经籍籍无名的“小村”,开始被世界看到。
改革开放之初,一些科技人员开始走出实验室,在中关村白颐路两侧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公司,生产以元器件为主的电子产品。“不务正业、投机倒把、倒爷滋生地……”一时间各类声音接二连三。1984年9月11日,《北京日报》上发表了《开创中国式硅谷的探索——海淀建设新型经济区的调查》,首次提出这里是中国的硅谷。
地标建筑的变化,是一座城市蓬勃发展的缩影。人民大会堂、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(现为国家博物馆)、北京火车站……北京第一批“十大建筑”诞生于新中国“十年大庆”之际,它彰显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族自信。
在中关村大街南侧,有一座矗立多年的双螺旋雕塑名为“生命”,它既是中关村最具地标意义的城市雕塑,也见证着中关村创新精神的传承。如今,闻名中外的中关村,不仅是一个地名,更是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“创新名片”。它的发展历程,也折射出70多年来首都创新发展的轨迹。
1988年的评选共发行印有选票的报纸80余万份,回收选票22万余张。到了2000年的那次评选,活动共收到选票63万多张,是上一次的近3倍,就此产生上世纪90年代“十大建筑”。参与度的提高,反映了市民对身边建筑和城市面貌的关注。
在北京,还有一些地标建筑,虽然不是“十大建筑”,却承载了首都几代人的奋斗历程,见证了北京的飞跃。
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| 记者 任珊
2009年9月25日,《北京日报》报道北京当代十大建筑产生。
改革开放后,北京经济迅速发展,首都“一年一个样”,地标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京华大地上。北京又陆续诞生3批“十大建筑”,全都是由北京日报社主办发起评选、市民自发投票产生的。
1980年6月10日,《北京日报》头版刊发读者来信,并配写短评。
进入新时代,北京在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,大力推动城市有机更新。北京坊集纳东西文化和古今特色,隆福寺汇集美术馆、精品书店、特色餐饮等于一体,什刹海再现“银锭观山”历史景观……百姓身边沉寂的历史建筑重焕光彩,为市民游客带来城市文化新体验。《北京日报》也为老城复兴倾注了更多的笔墨。
如今,中关村示范区正着力发展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工业互联网等高精尖产业,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。
北海公园静心斋每周二到周日对市民开放。 田慧丽摄
《北京日报》也通过报道,推动老城保护。
首提“中国式硅谷”力挺中关村
文章来源:《建筑热能通风空调》 网址: http://www.jzrntfkt.cn/zonghexinwen/2022/0927/833.html
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投稿 |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编辑部|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版面费 |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论文发表 |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建筑热能通风空调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